梁鸿江回到家后,匆匆的吃完了午饭,就返回房间拆了包裹,将几本还有着新鲜油印味道的新书摆了出来。他妹妹梁鸿瑛蹑手蹑脚的紧随其后跟来了,这些书里有一本是她要的,很快她就找到了那本书,但是一看封面的文字就傻眼了。
“啊?哥?这怎么是日文书啊?”
“当然是日文书了,你还不知道国内的查禁政策有多严么?这一批书里哪本在国内都不可能出版的,能买到这些书也是钻了空子,在沈阳的日本书店那边买到的。就这样咱还得小心呢,不能让别人知道了,咱爸跟旭姨也不行。”
“啊!怎么这样啊!白高兴一场了,我看不懂啊!”
“嘿,这日文里可是一大堆汉字的,只要等懂汉字的也能看懂一部分,你就凑合看吧,再说你在高等小学里不也学了点日语么。”
“高等小学里就教了点皮毛,稍微复杂点的日文就看不懂了,怎么凑合啊,看的一知半解的更难受,哥!要不你给我翻译吧!”
“你可拉倒吧,我没那闲工夫,自己查字典去。”
梁鸿江没理会妹妹的纠缠,不耐烦的打发着梁鸿瑛,让梁鸿瑛好生郁闷的拿着书离开了,之后梁鸿江急不可耐的拿着一本杂志看起来了。
在第二次内战中,先前北洋政府宽松的政治氛围造就了空前的文化繁荣,但是也让中华民国钻了空子,暗中在沧朝内秘密发展了各种工运、学运、农运、兵运。等到北伐后,民国在北方的秘密部署爆发了惊人的能量,城市和乡村的各种起义层出不穷。
最为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北伐末期,民国在北方的领导人武逸豪领导的天津工人起义,单单依靠工人纠察队的力量就夺取了天津这个原沧朝最大的工业城市,彻底搅乱了沧军和日军的战略布局,导致了京畿的崩溃,间接影响了战争走向。
在世界大战后沧国中央政府鉴于之前的教训,一改北洋政府时期的宽松政策,实施了查禁政策,在文化和教育上执行异常严苛的管制,以至于草木皆兵甚至闹出了许多笑话。
然而即使是笑话,其背后也代表着相关人士的磨难乃至命丧黄泉,这等风声鹤唳之下国内人士纷纷噤若寒蝉。梁鸿江非常爱读书,也渴望获取各种国内外的资讯,所以他对现在的审禁制度非常不满,但即便如他这般有些鲁莽的人都懂得国内管控的恐怖,只能暗度陈仓从熟识的日本书店那边购买相关的日文书籍。
而且梁鸿江购买的书籍也没有什么骇人之处,一些日本或欧洲的文豪的热销新作,还有一些是日本发行的畅销杂志,但即便这样他所看的部分内容已经触犯了查禁政策,让他不得不小心。
就像他正在看的一本日文杂志,是在日本非常畅销的,梁鸿江在升入高等学校来到沈阳后,他就成为这一杂志的拥簇者。杂志内容非常丰富,包含各类小说、人物传记、时政资讯、科技报道、流行文化以及政治评论,这些从前完全没有机会接触到的新鲜内容,让梁鸿江如同一个走出荒漠的干渴者遇到甘霖般欲罢不能,此后的每一期都会购买。
一翻开杂志的目录,梁鸿江首先就被“野间刺杀案后续”的内容吸引了,“野间刺杀案”是前一段时间在国内和日本都非常轰动的案件。
案件起因是日本的文学家和调查家野间省三深入到沧国的甘肃省进行了一番调查,回到日本后写出一篇报道,揭露和批判了沧国甘肃军阀和在当地驻屯的日本陆军少壮派一起残酷压榨虐待当地民众的事情。
报道一出轰动沧日两国,被攻击的甘肃军阀和日本陆军少壮派指责野间省三罔顾事实胡乱编纂,作者本人也陷入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然而报道出现短短几日后,就有一名日本陆军少尉直接刺杀了野间省三,然后刺客毫无惧意直接来到警视厅投案自首。
在审判过程中凶手反而利用法庭作为舞台,宣扬其对于所谓反动文人的仇视,以及对天皇和军队的赤诚之心,呼吁日本民众要改变思想正视军队乃日本帝国重要支柱的积极作用。
之后围绕着对刺客的判罚,整个日本国内掀起了一片大辩论,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刑事案件,变成了对日本国内影响极大的政治事件。
梁鸿江直接翻过去细细读了起来,他迫切的想知道这件案子的结果如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野间省三的那篇报道最终会掀起何种风暴。
在沧国国内,甘肃军阀和当地驻屯日军的各种残暴消息时有耳闻,即使是有些夸张的成分,但并不是虚假的。一些野兽般的行径连声明狼藉的中央政府都看不下去,但是甘肃半独立的事实却让中央政府却没有办法进行干涉,只能不断发动舆论攻击进行谴责。然而有着日本陆军少壮派支持的甘肃军阀有恃无恐,根本不予理会,如果趁着这次野间省三刺杀案的机会,日本方面能够正视甘肃的问题开始严查,也许就会带来转机。
可是读完相关报道的梁鸿江却失望了,刺杀案的后续非常惊人,在近期一次庭审结束后,刺客的几名同僚竟然在法庭外发动袭击,驱散法警抢回了刺客。然而那几名军人并没有逃走,反而就在法庭外众目睽睽之下为刺客举行了切腹仪式,之后几名劫持者立刻向法庭自首。
报道的最后就是对于切腹仪式、武士道精神和军队的相关评论,甘肃问题、野间省三的报道完全没了踪影。梁鸿江感觉到了一种深沉的落寞,这桩事件似乎就这样要落下帷幕了,日本国内舆论和日本民众的关注点被吸引到了一名失去理智军人的自杀现象上。
不过想到此处梁鸿江也苦笑了起来,似乎自己也糊涂了,本国的事情指望他国来进行干预,这是多么的可笑和愚蠢啊,明知如此却还抱着妄想,可见自己对于这个国家的失望越来越大了。
心情有些低落的梁鸿江看到接下来的内容后,再次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是转载的一部短篇小说,作者是美利坚的杰瑞.伦敦。
是一位梁鸿江不认识的作家,应该不是非常有名的文豪,不过他看了看导读用上了非常夺人眼球的词语。“争议之作”、“空前幻想”“先见之明”“中华民国”,这几个映入眼帘的词语就足够吸引人了,小说书名是《史无前例的灭绝》(小说原型为杰克.伦敦的《空前绝后的入侵》 ),不知为何这个小说书名让梁鸿江感觉到不安。
梁鸿江开始认真的读下去,似乎是一篇虚构的描述东亚未来的历史小说,然而读到后面,梁鸿江不禁瞪大了双眼,感觉到怒火中烧,梁鸿江明白了为什么这是争议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