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斯尼姆一直在爱沙尼亚待到了五月初,这段时间几乎全是在纳尔瓦,帕尔瓦,约格瓦三个瓦之间来回跑,这三个鬼地方分别是爱沙尼亚劳动公社首都,游击队防治委员会,还有暂时的村公社委员会。这段时间的工作量几乎是可想而知。
但是维斯尼姆也总算了解到了一些自己从来没尝试过的东西,比如怎么才能从这七嘴八舌的辩论中找出符合大部分人利益的点子,怎么才能有效的避免自己被敌视,怎么才能和各路人马达成共识。
归根到底还是两个字,利益。农民需要土地,需要肥料,需要农耕用具。小手工业者需要市场,需要工具。工人需要削减工时,提高工作环境。这些都是可以调和的,而维斯尼姆在这几个月的历练中,总算磨练出了一张能统合各方势力,能精简出各方意见的嘴,并且鉴于他的身份,他也能直达天听,各方人马都愿意和维斯尼姆打交道。
在不知不觉间,维斯尼姆组建了一个不算小的势力,这一切都被人看在眼里。
红军指挥官迪米特里第一个找上了门,和维斯尼姆进行了一番交流,大概意思就是赶紧让维斯尼姆走人,别在这边叨叨了,再叨叨下去维斯尼姆手下的兵力怕不是能和爱沙尼亚红军掰掰手腕了。
随后而来的便是当地的赤卫队代表,他们是来反应最近的土地分配问题和最新一批的志愿者名单的,在这几个月内,维斯尼姆成功的替爱沙尼亚苏维埃整理起了一套还算完整的临时征兵渠道,由当地赤卫队负责整理筛选志愿者名单,随后向附近驻军递交,并让新兵进行训练,虽然还要进行筛选确实有些浪费人力,但是现在在苏俄红军的协助下,塔林已经近在咫尺了,征兵标准也就严格起来了。而且,现在大部分农村在经过这么一同折腾之后,本来人口就不剩下多少的波罗的海小国已经发生劳动力短缺了,大量青年战死沙场,维斯尼姆搞的这套繁琐的征兵系统反而还挺符合现在的爱沙尼亚的。
反正维斯尼姆在这几个月里刷的威望似乎挺厚的,舍宁甚至都脑补出一幕王者归来的剧情了……不对不对,是众望所归的拿破仑回归。不要说什么战斗部队里没什么威望,现在爱沙尼亚红军的主力军都成了农民兵,农民们都知道维斯尼姆是给他们分田地打土豪的大好人,只要他愿意,红军现在有的两万多部队至少有一半愿意给维斯尼姆卖命。
但是维斯尼姆暂时是不可能回来了,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彼得格勒的信,署名是托洛茨基(1)。
维斯尼姆拆开信,里面的内容如果精简一下的话,很简单,苏俄在内战的战斗遭到了挫败,白军甚至逼近了莫斯科(2),伊利奇(3)同志决定暂时与波兰人签订一个暂时停火条约(4),双方暂时以实控线为掌控区。
而为了这实控线,红军肯定要动员一部分小兄弟去抗线的了,托洛茨基就想起了现在的波三小,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拉脱维亚苏维埃,爱沙尼亚劳动公社这三只的部队从即刻起掉出一部分来给红军打下手,负责在苏波边境线上抗伤害,同时还表示红军在收拾完那些白军之后就会腾出手来给波兰人狠狠一巴掌,让他们不用担心。
但是这不是担不担心的问题,波兰人可不像是内战中的那些民兵部队,维斯尼姆听说过他们的威名的,不但有在西线打过仗的老兵(协约国和同盟国的都有),还有英法支援的大量武器弹药,火炮飞机坦克都有,再加上毕苏斯基鼓舞起来的民族主义加持,在前线的战斗中几乎是碾压一般,直接从尼曼河打到了维尔纽斯,在一月份易手过一次的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的首都在短短三个月后便再次易手。
当然,这也不是没有补偿的,维斯尼姆很荣幸的在战争开始不到半年时间里成为了掌握一军的军长,目前负责的便是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手下的第三军,一支刚刚从波斯塔维逃出来的残军败将凑起来的部队,并且军衔也直接从苏俄那边拿了,直接升任中将军衔。同时再和拉脱维亚苏维埃首脑彼得斯.斯德卡交流之后,维斯尼姆也正式划归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那边了,仗打完了之后也不用回拉脱维亚了……5
“维斯尼姆将军,我觉得肯定是有人在搞你啊……”舍宁几乎是一眼看出来了这其中有人在搞鬼,但是他也说不准是谁,毕竟维斯尼姆在拉脱维亚的圈子里就认识这么几个人,几乎都是不冷不热的。
维斯尼姆也这么觉得,但是自己也没有什么证据,只能先把信回了,说自己愿意去赴任。同时整理军队,把他们移交给当地红军,这些繁琐的手续也是他能为这支部队做的最后一件事。
不过在面见迪米特里时,维斯尼姆也收到了许可,第三龙骑兵营,不,第三龙骑兵团他能带走,爱沙尼亚的地理环境对骑兵并不友好,还不如让他们去广袤的东欧平原大展拳脚。同时还让维斯尼姆带走了一部分骑兵,并对他鼓励了一番……
维斯尼姆离开了,他留下的这些东西能影响到什么,这可难说……
但是东欧的局势肯定不怎么好就是了,先是邓尼金的南俄武装力量持续扩张,双方在乌克兰平原大打出手。然后是当地哥萨克人组成的黑军,虽然双方在对付白军的问题上一致,但是谁都知道他们尿不到一个壶里,合作的破裂只是迟早问题。
波兰人那边,虽然他们目前和红军停火了,但是他们和乌克兰人之间可没有停火,在吞并了加利西亚之后,波兰人和乌克兰人仍然在打,但是规模和烈度远不如前,而且在五月的战火之中,他们都嗅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