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独阅读首页 > 南宋游记 > 第一卷 > 第四百零九章 煤炭
第四百零九章 煤炭
作者:指点江山 数字:3394 吐槽:0 更新日期:2019-03-30 09:27:01

  [五]大保原合战--武光的飞跃

  南朝正平十四年(1359),北朝少贰赖尚率领一族从筑前倾巢而出,同时又汇合了松浦、草野等族共计六万大军在味坂庄(福冈县三井郡)布阵,做出准备大举进攻南朝的架势,赖尚的方针是想先将菊池军引到筑后、筑前,然后让大友从丰后进攻其肥后本城,从而前后夹击南朝军队。

  菊池武光识破了赖尚的计谋,但他还是决定亲自北上迎击少贰军,可能他认为这将是个打垮少贰氏的好机会,也或者是南朝也急切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正平十四年(1359)七月,菊池武光让阿苏大宫司惟澄留守肥后,南朝其余诸将则尊征西将军怀良亲王为总大将,以菊池武光为参谋,再汇合新田一族、名和一族,全军总计四万人向筑后国府进军。

  其中菊池一族的武光嫡子菊池次郎武政、甥菊池武信、甥菊池武明、赤星扫部助武贯、城越前守武显、贺屋兵部太辅、见参冈三河守、庄美作守、国分次郎尽皆随军出征。

  七月十五日,南朝军队抵达筑后川,怀良亲王、菊池武光将本阵设在河川南岸的筑后国府,并分出八千人分别占据高良山(福冈县久留米市)、柳坂(位置不详)、水绳山(久留米市)三处险要,少贰赖尚则将北朝诸军以筑后川北岸的味坂庄为中心展开,两军隔着河川对峙。在肥后方面,南朝主力离开后,马上就遭到了大友氏时的进攻,阿苏惟澄率领肥后诸族奋起反抗,双方在益城地区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大友军始终没能象预期的那样威胁到菊池氏的本城。

  听闻后方吃紧,菊池武光决定首先进攻,逼迫少贰赖尚决战。七月十九日,武光亲率五千余人开始强渡筑后川,少贰赖尚当然不想这么早就开战,于是指挥全军向北撤出三十町左右的距离,在大保原(福冈县三井郡)扎住阵脚。南军随后全部渡河[注4],并将本阵设置在古饭(福冈县小郡市古饭),部队在宝满川、沼川之间平原区域内展开。此时,北军则是以大保原为本阵,其余诸军沿宝满川,从北至西岛(佐贺县三养基郡三根町大字西岛)南至福童原(福冈县小郡市福童)一线布阵,两军隔着宝满川继续对峙。

  宝满川一代方圆数平方公里都是泥泞不堪的沼泽地,北军早已事先将道路挖沟阻断,同时设置木栅辅助防守。到目前为止,南军的一切行动都在少贰赖尚的预料之中,他早已选择好在宝满川交战。这里的地形可以限制菊池军发挥战斗力,同时也可以拖延南军的进攻速度。

  战场的形势对南军十分不利,因为他们此时已渡过了筑后川,若要退兵,则必然会被北军追杀,渡河时肯定会伤亡惨重,可要是等到大友氏时攻破肥后,南军必然会被合围全歼。摆在怀良亲王、菊池武光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就是在此地打垮少贰赖尚,而且最好是速战速决。

  在此后近一个月时间里,武光曾多次试图引诱少贰赖尚出战,还曾让人在旗上贴出一篇起请文。当年的古浦城之战中,赖尚曾在菊池氏的支援下击败了一色范氏,事后,他写了一封血书,并在其中裹着熊野神社(和歌山县)的护符,然后送给菊池武光表示感谢,而且信中有“从今以后,我的子孙七代之内,绝不做出向菊池家的人拉弓放箭这种事”的字句。

  今天武光将此文挂了出来,无疑是在斥责少贰赖尚“言而无信”,试图激他出战。但少贰赖尚也并非等闲之辈,当年在多多良滨和凑川,他就曾为足利方的胜利立下过赫赫战功。而且与年轻时相比,此时的赖尚虽少了几分锐气,却多了几分持重,他知道此战意义重大,所以决定维持既定战略,继续坚守不出。

  看到屡次挑衅没有成效,而肥后的战事却日益吃紧,武光终于决定对北朝军队发动突袭。正平十四年(1359)八月十六日深夜,武光首先派遣菊池武政率三百精锐作为别动队,渡河迂回到北军阵地的后方进行奇袭,自己则和怀良亲王一起率领主力七千人,分成三队从正面发动进攻,大军迅速穿过泥泞不堪的沼泽,逼近北军军营。

  次日黎明,菊池武政的别动队突入北军的后方,少贰诸军登时陷入混乱。与此同时,菊池武光指挥南朝军队发动了总攻,菊池武政等一千余人首先杀入北军右翼的阵地,而此地的北军主将正是少贰赖尚的嫡子少贰直资,虽然北军人心浮动,但兵力占优,战斗进行的十分激烈,直至直资在乱军中阵亡,该地的北军才开始崩溃,但南军的菊池武明、菊池越后守、贺谷兵部大辅、见参冈三河守、庄美作守、宇都宫刑部丞、国分次郎等八十三名知名武士也都在此战中战死。

  紧接着,担任第二阵的菊池武信、赤星武貫率领一千人向北军左翼的西岛发动进攻,他们与少贰赖尚的次男少贰赖泰、太宰出云守赖光所率领的近两万人展开混战。最终,南军的赤星武貫等三百余人战死,而北军的太宰赖光被俘,士兵阵亡七百余人,少贰赖泰带领残军向基山方向且战且退。

  地图

  ※大保原合战中南军的进攻方向※

  在西岛的战斗仍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怀良亲王、菊池武光率领三千主力部队向北军本阵--大保原发动攻击,少贰赖尚指挥松浦党、草壁、山贺、岛津、涩川等两万余人迎击。此地的战斗进行的异常惨烈,北军的箭如雨点般不停射入南军阵中,随后向南军展开合围。

  怀良亲王在激战中虽负伤数处,依然坚持在前线指挥,最终由日野左小弁等公家将其护送至福童原。同时,担任南军侧翼进攻任务的新田一族一千余人对北军进行横向突击,但却遭到少贰军猛烈反击,以至伤亡惨重。这样一来,决定南军命运的重担就完全落到了菊池武光身上,他将攻击目标锁定为北军本阵侧翼的少贰武藤军。

  武光身披为此战特制的钢铠,亲自率军进行冲锋,少贰军则试图以弓箭来阻挡南军的进攻。在战斗中,武光的战马被射倒,他毫不犹豫的换马再战,据说曾换马数次之多!在发动十七次突击之后,他的头盔已经脱落,头部也被敌人用太刀砍伤两处,但他还是在乱军之中亲自斩杀了少贰武藤新左卫门,接着指挥南军对北军本阵展开围攻。战斗从上午六点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左右,对两军在肉体和精神上都是很大的折磨,北军的主将少贰赖尚终于再也坚持不住了,只好率残军向宝万岳(福冈县太宰府)方向撤退。

  由于南军本身也死伤甚多,已无力再战,菊池武光也只好护送怀良亲王返回肥后。传说在经过山隈原附近的沼川(福冈县三井郡)时,武光曾在河水中洗去太刀上的血污,自此之后,沼川也被更名为太刀洗川,这一带则被称做大刀洗町,町内的菊池公园中建有武光的铜像,并有“九州第一铜像”之称。

  铜像

  ※大刀洗町菊池公园中的武光铜像※

  在大保原合战中,南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同时也付出了伤三千余人、阵亡一千八百余人的代价,而北朝一方的损失更加惨重,总计伤两万一千余人、阵亡约四千余人。从战前的形势来看,南军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但菊池武光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和不屈不挠的斗志一举扭转了战局。

  在此战中,北朝势力都遭受了极大的打击,特别是少贰氏,自嫡子直资以下,一族就有二十三人战死。消息传到京都后,幕府方面也非常震惊,由于在同年十二月,北朝再次发生内乱,出兵九州计划不得不继续搁置,这就给了南朝继续扩张的机会。正平十五年(1360)正月,武光派外甥菊池武安率军从筑后攻入肥前,并在肥前筑城,进一步威胁到了少贰氏的根据地--太宰府。

  [六]南北朝的终结

  正平十六年(1361)年七月,怀良亲王、菊池武光率领五千人兵分两路从筑后国府出发北上,攻击太宰府。北朝其他军势也陆续会聚筑后,支援少贰氏。同年七月,北军以少贰赖尚的五千人、大友氏时的七千余人为主,加上宗像大宫司、纪井常陆前司等军势,全军达到两万五千人以上,负责从正面阻挡南军。另一方面,松浦党的三千人进军饭守山(福冈县早良郡),威胁南军的腹地。七月末,南北两军于香椎遭遇,在相隔二十余町距离左右扎下阵脚。

  在对峙了数日之后,菊池一族的城隆显派奸细潜入饭守山的北军内部,并制造谣言,动摇了松浦党的军心。八月六日,城隆显率军千余袭下饭守山,香椎的北军士气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最终在怀良亲王、菊池武光合力进攻下全面崩溃。同月,南军攻克有智山城,少贰赖尚逃入丰后依附大友氏,南军终于占据了整个筑前。

  征西将军怀良亲王将本领从肥后移到筑前太宰府,标志着南朝征西府在九州的实力达到了顶点,而这些成果与菊池氏的努力奋战是密不可分的。

  先是一色范氏,现在又轮到少贰赖尚,北朝诸势力先后兵败让幕府十分恼火。于是正平十七年(1362),幕府任命斯波高经的次子斯波氏经为新的镇西探题,总领九州的军政大权。同年九月,斯波氏经进入丰后,与大友氏汇合。二十三日,听说此事之后,菊池武光派遣其弟武义及城隆显等人率五千人向丰后发动进攻,斯波氏经则集结少贰、宗像大宫司、松浦党等共计七千余人,在筑前国长者原(福冈县糟屋郡)要道固守。

  二十七日,两军开始交锋,南军的总大将菊池武义受伤,三百余人战死,在危难时刻,城隆显扭转了战局,他率五百余人突入了对方阵地,讨取了北军的少贰筑后二郎和小贰新左卫门尉,斩杀了宗像大宫司、松浦党的近四百人,斯波氏经只好率军向丰后撤退。武光随后亲自引军进入丰后国府(大分市),而斯波氏经将部队分为三支,自己与大友氏在高崎城、少贰氏在冈城、宗像大宮司在宗像城三地分别坚守。

  北军兵多,但不敢出城,南军兵少,也不敢过度强攻,双方在丰后展开了长期的拉锯战。最终在正平十八年(1363),武光攻破高崎城,斯波氏经被迫逃往防长。正平二十年(1365),北朝再次派出了新的探提--涩川义行,但他却一直滞留在了备后国(广岛县东部),始终没能进入九州。

  正平二十二年(1367)年底,二代将军足利义诠去世,传位给其幼子义满,细川赖之任管领辅政。为了改变九州不利的形势,正平二十六年(1371),幕府任命远江守、引付方头人今川了俊为新的九州探题。今川了俊吸收前几任探题失败的教训,他认为九州的一些北朝势力并不可靠,在只给予丰后大友氏等族以足够信任的同时,又征调诸如担任长门、周防守护的大内氏等中国和四国的御家人参战。

  同年,了俊派遣其子义范、其弟仲秋为前队出发,准备对太宰府发动进攻。义范在丰后登陆后联合了当地的大友氏,仲秋在肥前与松浦党汇合,了俊则和大内义弘统率主力由防长进入丰前,对筑前的南军进行合围。文中元年(1372)二月,北军的三路大军首先发动进攻,菊池武光指挥南军拼死防守,在经过长达半年的激战之后,八月二十二日,太宰府陷落,武光保护怀良亲王退往筑后三井郡高良山,南朝征西府开始由盛转衰。

  坟墓

  ※熊本县菊池市正观寺菊池武光之墓※

  文中二年(1373)十一月十六日,南朝的顶梁柱--菊池武光在失意中去世,时年五十二岁,作为一位曾经叱咤风云、威震九州的名将,其结局却很是凄凉。之后,武光之子武政继承了家督之位,南朝的实力继续衰退。

  翌年六月,武政去世,由于幼子武朝年仅十二岁,只好由一族的武义、武安先后辅政。但经过这一系列的变故之后,菊池氏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北军却仍在不停的步步紧逼。次年十月,今川了俊指挥北军发动总攻,高良山陷落,菊池军被迫撤回了根据地肥后。

  同年十一月,了俊派遣今川义范进军肥后,菊池军以隈府为中心沿菊池川和木野川构筑了十八外城,再配以本城西方的要塞水岛阵,与北军对峙。

  次年八月二十六日,北军内部产生混乱,“九州三人众”中的少贰冬资被今川了俊杀死,岛津氏久一气之下率军返回领国,给了南军反攻的机会,将了俊逼退回肥前。天授二年(1376),菊池武朝、阿苏惟武进军肥前国府,翌年,他们与大内义弘、大友亲世在千布蜷展开激战,菊池武安、武义、阿苏惟武先后战死,武朝收复肥前的计划宣告失败。

  弘和元年(1381)四月,今川了俊再次攻入肥后,隈府城的支城--城野城、吾平城、河内城、菊池馆城相继被攻克。六月十八日,北军从板井向隈府城发动进攻,在经历了五个昼夜的攻防之后,菊池本城陷落,武朝和征西将军宫良成亲王[注5]前往益城守山,后又逃往宇土城。

  在本城陷落之后,菊池氏依然联合肥后诸势力与今川了俊对抗。元中元年(1383)年,武朝在肥后国龟崎城击败今川义范,又在九月十五日于腰尾城战胜今川仲秋,与北军在吉野山对峙,但最后被迫退兵。

  而此时,其余各地的南朝势力早已陆续被降伏。元中七年(1390)七月,今川了俊集结肥前、筑前、丰后、筑后诸国大军再次进攻征西府。九月,宇土城被攻破,武朝与良成亲王逃往八代城投靠名和氏。南朝元中九年(北朝明德三年,1392),南朝再也无力与北朝抗衡,最后双方达成和议,南北朝最终统一。

  [七]战国乱世的序曲

  南北朝合一之后,菊池武朝仍然继续与幕府作战。应永二年(1395),今川了俊被召回京都,菊池氏与新探题涩川满赖又激战了三年,直到应永五年(1398),武朝才归顺幕府。室町幕府承认菊池氏原有领地的支配权,并仍然保留其肥后守护之职。

  但九州的形势依然紧张,各派系之间勾心斗角,菊池氏与宿敌少贰氏、大友氏联合,对抗探题涩川氏和大内氏。

  应永十四年(1407),武朝去世,嫡子兼朝继位,继续坚持对幕府的敌视态度,曾多次和少贰氏联合在筑前、丰前与大内氏交战。由于兼朝一直偏爱次子忠亲,想让他成为接班人。最终导致在永享三年(1431),嫡子持朝发动政变,将兼朝流放到芦北郡。

  历史又一次证明,“废长立幼”果然是取祸之道。菊池持朝与父亲兼朝的想法大不相同,他倾向于支持幕府一方,改为与大内氏联合对付少贰氏,在杀掉曾经威胁到其地位的亲弟弟忠亲之后,持朝进一步巩固了宗家对全族的控制权。

  在得知肥后的有力国人宇土城主--宇土忠丰无嗣之后,持朝便将自己的儿子为光过继给他,也就是后来的宇土为光,他在几十年后曾多次扮演着“重要角色”。持朝为扩大势力可谓煞费苦心,在其担任家督时期,菊池氏还取得了筑后守护之职。

  文安三年(1446),持朝因病去世,十六岁的嫡子为邦成为菊池氏的第二十代家督。宽政三年(1462),大友亲繁受封筑后半国守护,作为其前任,菊池氏与大友氏又因利益的冲突而产生矛盾。宽政六年(1465),筑后、肥后国人与大友亲繁产生摩擦,招致大友氏的出兵镇压,于是为邦派遣其弟菊池为安出兵前去支援,两军在高良山展开激战,菊池军与筑后国人被击败,主将为安战死,筑后的有力国人黑木之实、三池亲在也一同阵亡。在与大友氏的对抗中,菊池氏已经处于下风,筑后守护之职也被夺走。

  与此同时,由于家族内讧不断,再加上相良氏等有力国人势力的抬头,菊池氏的统治已经开始衰退。

  宽政六年(1465),为邦宣布隐居,将家督之位传给了嫡子重朝。而在此时,室町幕府已经传到了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三管四职”中的细川、山名两家因为在立嗣的问题上产生了矛盾。应仁元年(1467),各国的武士都卷入了两家的争斗之中,展开了长达十一年的混战,是为“应仁之乱”。日本也从此进入了战国时代,幕府的威名“一落千丈”,各国守护、守护代、国人都开始扩充实力,展开了他们“下克上”的行动。

  在肥后的诸势力中,根基最为牢固的当属阿苏神社大宫司,而南肥后苇北郡的相良氏上升势头也极为明显,再加上宇土城的宇土为光、八代城的名和氏,无论是一同忠于南朝的盟友,还是同族的庶出,都对菊池氏在本国的统治构成了威胁。

  在“应仁之乱”中,重朝表面上虽参加了山名一方,但实际上还是把精力都用在了筑后的领地扩张,可是却屡次被大友氏所挫败。在战场上失意之后,重朝转而开始专注于研究连歌。文明十三年(1481),重朝在隈府城举办名为“万句连歌第一句”的活动,并号召肥后各国的武士参加。

  然而,连歌拯救不了正走向衰落的菊池氏。同年,重朝的叔父宇土为光为了得到肥后守护的职位,在肥后国人相良为续支持下谋反,在经历了一场残酷的内战之后,宇土为光败逃。翌年,重朝介入阿苏氏发生的内讧,却在马门原战败,宇土城也被宇土为光夺回。文明十七年(1485),重朝再次在幕之平之战中被阿苏惟宪、相良为继击败,相良氏将实力范围扩张到八代、丰福城一线。菊池氏在管理国内的诸国人方面已经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