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独阅读首页 > 亡清 > 第一卷 > 003 乱
003 乱
作者:富春山居 数字:4912 吐槽:117 更新日期:2024-09-24 08:38:14

  对于传统的中国社会来说,其实有一个极为神奇的地方,他们永远搞不清底层民众到底是怎么生活的,但是对于上层的政治斗争却简直像是在看现场播报。11

  废太子只是在自己的寝宫内和下面的太监、宫女谈了谈,自己不是太子之后,就不能把他们全部留在身边了,告诉他们,如果自己有关系的话,可以尽快调出毓庆宫,免得和他这个废太子一样不受待见,如果实在没办法走人,那么他也只好送他们一些钱,让他们自己在内务府走门路了。

  毓庆宫在宫中其实是一个近乎封闭的宫中院落,毕竟太子也是男人,所以也是要避嫌的。所以此前外头疯传太子和宫中嫔妃有染,这显然是一个不确实的谣言。因为晚上毓庆宫可不是从里面上锁,而是从外面上锁,就算废太子有什么色心,也难以飞过四周的高墙。

  但是他和这些太监、宫女说的话,却很快就从宫中传出去了,虽然外面的满人亲贵和汉人大臣并不清楚废太子向康熙帝上书请求搬离宫中,但是从废太子和下面的太监、宫女的遣散谈话中,他们却都知道了废太子对于储位已经心灰意懒,不想争了。5

  如果说之前朝臣公推皇太子,不过是走一个过场,其实并不认为皇太子就这么轻易的换人了,那么随着废太子意图从宫中搬离的消息传出,特别是废太子把一应太子使用的器物封箱上交,这种表态已经足够让一些人开始真正考虑易储的问题了。

  在其他事情上谦让或者是一种美德,但是在储位的争夺上,谦让就意味着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对于那些把全部身家都压在太子身上的人来说,太子的退让等于是让他们的投入打了水漂,这让他们很难再继续往太子身上继续下注了。

  于是朝局开始变得更加的混乱了,此前康熙指责废太子和大阿哥为了私利各自组建朋党,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朋党,在朝中几乎占比并不高,毕竟太子二岁不到就被册立了,朝中大臣支持太子这个正统继承人,压根就不需要什么私利,即便是明珠一党针对的也是索额图一系独大的局面,而不是针对太子发起的进攻,只不过索额图和太子之间的利益联系实在太深,明珠攻击索额图就不可能不带上太子。

  但是,现在太子被废之后,朝臣们却开始真正为了私利开始四处串联了,毕竟太子和大阿哥都失去储君资格后,意味着剩下的几位成年皇子的机会都是差不多的,如果这个时候上门烧香,压中了可是能吃上一辈子了。3

  于是康熙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就出现了,在他当众指责了八阿哥出身卑微,且心思阴柔后,他以为鼓吹立八阿哥的舆论应该可以平息下来了,但是随着废太子已经准备移宫的消息传出,朝臣们再一次发力,开始连连上书为八阿哥说好话,认为八阿哥并无多大过错,只不过是被小人所蒙蔽了而已。6

  为什么是八阿哥,因为除了大阿哥和废太子外,真正出来做事的成年皇子只有三、四、五、七、八几位阿哥,五阿哥自小被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抚养,因为皇后厌恶汉人文化,因此不许他学习汉文,这就不可能让汉臣支持他,而七阿哥有残疾,所以能选的只有三、四、八这三位阿哥。2

  三阿哥和汉人文士走的太近,让满人亲贵感到不满;四阿哥为人冷漠,和谁都不大亲近;只有八阿哥,不管是汉臣、满人、皇子,凡是和他交往过的,每一个不说他好的。裕亲王福全生前都在康熙面前赞扬胤禩不务矜夸,聪明能干,品行端正,宜为储君。5

  所以,如果剔除了大阿哥和太子,那么剩下的皇子中,八阿哥确实最适合做储君,也就是康熙看不上这个儿子而已。朝臣们的上书,让康熙意识到局势开始失控,他可以掌握人事,但是他不能一次又一次否定臣下的一致意见,那样他就会失去臣下的信任,没人会再对他说实话。7

  康熙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自然是最知道臣下如果对他报喜不报忧,国家的局面很快就会糜烂了。因为没有正确的消息就不可能做出合适的决定,所谓圣人必然是耳聪目明的,瞎子和聋子可当不了圣人。要不然他也不会搞出密折和风闻奏事的制度了,这里指的是不公开的汇报。8

  前明的风闻奏事是御史的特权,所以几乎成了党争的工具,而康熙推动的密折和风闻奏事,主要是让地方官对自己说实话,好让他正确的判断地方上的局势。

  意识到亲附太子的朝中满人亲贵被他清理掉后,现在却出现了一个更加广泛的八爷党,这就让康熙大为震惊了,因为他需要的是一个只服从自己的朝廷,而不是在他儿子身上下注的投机团体。虽然这个投机团体还没有为八阿哥破釜沉舟的决心,但是事态要是继续这么下去,这个八爷党就是假的也会变成真的了,为了安抚那些支持者,很难说八阿哥会不会铤而走险。

  康熙之所以不信任八阿哥,就是因为他让八阿哥去查凌普案,结果这个儿子却把其他满人亲贵都摘出去了,连凌普的家财都没有抄出多少,这极大的打了他的脸,毕竟他可是给这个案子定过调子的,说这是一个让人震惊的贪污受贿案,以此来证明太子任用私人的品行之恶劣。1

  但是八阿哥为了交好那些满人亲贵,对于凌普一案几乎就没有怎么深入,草草的就结了案,这让他对太子的指责变成了苛求,而不是慈父的忍无可忍。所以,耳根子这么软的八阿哥,要是被这些投机分子鼓动,搞不好还真能搞出什么幺蛾子出来。

  不过对于废太子的调查,又让康熙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这个儿子似乎真的对储君失去了兴趣,一门心思打算出宫当闲散宗室去了,请求迁出宫中的奏折是一封接着一封,这种坚定的姿态,相当于就是对外界发出了一个信息,更换储君似乎快要变成事实了。2

  为了避免朝臣在思想上真的达成一致,原本已经为废太子开脱的康熙再一次对臣下公开表示:“今观废皇太子、虽曾有暴怒捶挞伤人事,并未致人于死,亦未干预国政。若人果被杀,岂有无姓名见证,凡此等事、皆由胤禔魇魅所致。胤禔所播扬诸事、其中多属虚诬。”4

  另外,康熙将废太子召到了畅春园,预备和这个儿子好好谈一谈,劝其公开悔过并服从自己的意思。于是在废太子被释放后的第十天,胤礽被带到了畅春园,康熙帝通过这个举动向外界表达了一个讯息,他复立太子不是在试探众人,而是确有其事。1

  对于那些中层官员来说,或者这个信号确实会信以为真,但是对于那些有渠道从宫中获得消息的满洲亲贵来说,却并不相信这一点,不过他们也确实需要了解废太子的立场,才会再下注。毕竟废太子作为储君超过三十年,和许多满洲亲贵都建立了联系,如果废太子真的和康熙达成了一致,那么大家也是不敢轻易下注的,因为这股力量实在太强大了,特别是那些试图翻身的太子党,一定会坚定的支持太子复立。

  不过废太子被带到畅春园第一天,康熙和他进行了一场单独的谈话之后,第二天就病倒了,而这场谈话也没有被爆出来,因为据说是梁九功、魏珠两位亲信太监亲自把守门口,未让其他人靠近,所以无从得知这场谈话的内容。

  但是在康熙养病的期间,大家都注意到,废太子和三阿哥、四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一样,都被获准在康熙身边昼夜侍奉,这就意味着康熙对于废太子确实已经放下了怨气,开始把他当成儿子看待了,毕竟被圈禁的大阿哥可没有这等福分。

  而在满汉大臣们对康熙的心思进行猜测的时候,穿越者却一个字都没信康麻子,他也没有原主那种自暴自弃的念头,原主被圈禁之后实际上就放弃了抗辩,除了反对自己有谋杀父亲的举动外,对于其他罪名一个字都没有否认过,这实际上就是躺下任锤的姿态。

  穿越者对于康麻子又没有亲情,自然不会有原主这种放弃自己成全父亲的心理,没有了亲情的蒙蔽,他自然不会被康熙做出的父子和解姿态所迷惑。

  毕竟他现在已经搜集到了足够的情报,在他被看管起来之后,康熙还没有回到京城已经下令,将索额图之子格尔芬、阿尔吉善暨二格、苏尔特哈什太萨尔邦阿、俱立行正法。杜默臣、阿进泰、苏赫陈倪雅汉、著充发盛京。6

  这是平日里围绕在他身边的亲近侍从,也就是所谓的太子班底,这些人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他这个废太子也就成为了孤家寡人。

  而和他有接触的满人官员,领侍卫内大臣等镶白旗护军统领伐喀被革职,正红旗汉军都统希思哈革职…八旗都统大致被更换或对调,内务府和领侍卫的管事也换了人,人事上都做到这种程度了,康麻子居然说要和他和解,这不是笑话么?12

  因此,在释放后第一次见到康麻子的时候,穿越者并没有顺着对方试图和解的方向去表态,而是一而再的引用了康熙自己拟定的废太子诏书上的言论,表示自己生而克母,长大了也不孝顺父亲,还有狂乱之疾,实在不适宜担任储君。

  所以这场谈话其实是谈崩了,穿越者表示按照废太子诏的诸项罪行,自己不可能再当储君,否则不过是表明了自己没有悔改之心,也难以让天下臣民理解何为忠孝,而要让皇父承认这些罪名都是子虚乌有,那么不过是做实了自己不忠不孝的野心,因为逼迫皇父承认自己错了,不是忠臣和孝子的行为。

  所以双方在复立太子的问题上完全对立了起来,康熙虽然对此极为恼火,一度认为是有人对太子进行了挑拨,因为此前刚刚被圈禁的时候,他召见太子时,太子已经失去和自己对抗的意志了,但是现在太子却不愿认输了。

  康熙虽然已经可以把太子一棍子打死,但对于他来说这绝不是什么好的选择,因为太子在政治上其实已经死了,他现在复立太子,臣下也未必还有几人敢把全部身家投在太子身上,可其他儿子们的势力都在,他不可能把这些想要争夺储君的儿子都敲打一遍,那么这实际上就是把站在皇子身后的八旗亲贵都变成了敌人,那么失去了八旗亲贵们的支持,他可就真成孤家寡人了。

  太子身后的索额图一党,大阿哥身后的明珠一党,其实都是康熙自己的基本盘,只不过他执掌权力太久,这些基本盘变成了侵蚀他权力基础的政治集团,所以他才要动手对付这些过去的支持者,好让八旗中势力较弱的家族顶替他们的位置,如此朝中的政治格局又会恢复平衡。3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彻底打倒太子将会激化储位争夺战的政治矛盾,当意识到失败者不可能有退路,那么争夺储位的皇子只好学李世民搞玄武门政变了,这是康熙决不想看到的,所以他想要保留太子的体面,向皇子们表示,储位争夺失败,只会让下面的人倒霉,作为皇子只要交出权力就安全了,这样就能把皇子之间的斗争限制在一个程度之内。6

  只要争夺储位的过程,不会如李唐王朝一般,自己最终变成李渊那个太上皇,康熙就不必担心事态脱离掌握了。所以,在拔除了太子的羽翼之后,康熙希望太子变成自己的傀儡,妆点一下太平盛世,这样的太子自然是威胁不到他的权力的。9

  当太子死活不肯接受康熙的安排,康熙自然是恼怒不已的,这几乎让太子和大阿哥、八阿哥一样令他感到了厌恶,因为这几个儿子都在反抗他的安排。但是康熙并没有失去理智,知道和太子继续争论下去,只会让朝野出现更多的猜疑,那样即便太子复立,朝臣们也不会相信这是父子和好了,这样的消息要是传播出去,必然会动摇各地对于中枢的敬畏之心。

  康熙十二年,北京爆发过杨起隆案,今年又有王士元案,这些都是假称朱三太子起来造反的案子,由此可见各地汉人对于满人的统治依然是不认可的,而此时距离满人入关都已经快七十年了,这是历代王朝都未曾出现过的情况。7

  因此康熙并不希望废太子一案动摇满人的统治根基,这将会让他成为一个笑话,他不过是想要收权,而不是相当李隆基。借助自己生病一事,康熙不再顾及太子的意愿,强行向外宣称,太子改过并和几位阿哥一起日夜看顾自己,这让他极为欣慰。

  在舆论上做出了父子和解的姿态后,康熙四十八年正月初八,在康熙身体康复后,他召集皇子和近臣,再一次为废太子诏上的定罪进行了洗白,并把这些罪行推到了大阿哥头上,认为是其蒙蔽了自己的这个父亲。6

  康熙说完之后,便让太子出列说说自己的看法。康熙以为,到了这个地步,这个儿子也只能就坡下驴,顺着自己搭建的台阶下台,否则就真的是不忠不孝了。

  只是被康熙点名的废太子虽然从皇子行列中走了出来,但他沉默了许久之后却这样回话道:“儿臣请皇父赦免大阿哥,皇父为天下人所仰望之圣君,有了一个不忠不孝的儿子已经足够了,若是又多了一个试图弑弟夺位的儿子,今后天下人该怎么看皇父?若是为了挽救儿臣而搭上了皇父的圣明,儿臣宁罪之。”3

  在场的几位皇子和近臣,一时都被太子的话给震惊了,其他几位阿哥也还罢了、四阿哥在政治上的敏感性最高,他也最为吃惊这位二哥的做法,因为这是完全不给皇父下台的机会,太子这番话要是传了出去,大家就都知道太子和皇帝之间已经不可能回到过去了。

  也就是说,接下来不管皇父复不复立太子,太子已经表态不承认自己是储君,那么大家自然不会在他身上继续下注,为了寻找新的储君下注,朝中的乱象就不可能平息。康熙的反应也正如四阿哥所预料,他脸色铁青的呵斥太子是脑疾未愈,还在说风话,让其退到了一边,不许他再出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