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独阅读首页 > 袁神,启动! > 卷一【中法风云】 > 第二十五章 两王施恩
第二十五章 两王施恩
作者:水采田 数字:2243 吐槽:34 更新日期:2023-10-30 19:51:08

  走出王府,已是深夜。

  袁项城向着城东李鸿章给他赏的宅子那寻去,如今东城还不是后世东富西贵的东城区,这一带多是入京大臣的临时居所和旗人民房。

  无论前世还是今生,能在北京城住上四合院的都是少数,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还是住的“马尾斗”。

  马尾斗是由几座房屋组成一个简单版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其中一座房屋的屋顶高出其他房屋,形成“马尾”的形状。

  马尾斗的房屋布局相对紧凑,庭院较小,但仍然能够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李鸿章赏给袁项城的房子,就是东城的一座马尾斗。

  路上走着,袁项城也逐渐回过味来,李鸿章这是跟他演戏呢,只不过他演技不太行,没看出来。

  “老狐狸还是老狐狸啊,要不是时代局限性太大,未必会随着满清一起遗臭万年。”3

  不过不管如何,别看袁项城在王府里说的头头是道,但他打定主意,不会帮满清在这场战争中获胜。

  他想让天下之人都进一步认清这个昏聩腐朽的朝廷,不如此做,始终会有人对满清朝廷抱有期望。2

  原时空一个戊戌变法和预备立宪就让满清拖了10年。2

  满清本该在甲午之后就崩溃,辛丑之后就灭亡,是这些所谓的变法与改革稳住了官僚阶级中的改革派。

  在对清廷抱有希望和腐儒思想的桎梏下,看着清廷演了10年的闹剧。

  皇族内阁一问世,预备立宪的谎言就被戳破。2

  官僚之中的最乐观的立宪派终于对满清失望,地方革命势力也趁此机会搅动风云。

  袁项城不可能让历史按原路行走,只有让满清狠狠的堕入深渊,袁项城取满清而代之才不会有太大阻力。

  此时的满清虽然仍处于封建王朝期间,但变化在鸦片战争后就已然开始。

  上海有租界之后,借助租界这个渠道,外国人在国内创办了多所报刊,初期主要是供驻华外国人了解中国趣闻与国际时事。

  但随着中国内部自然经济的不断解体,有部分大地主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变,这些人也需要一个能了解国外的窗口,外国人的报纸便开始有了中文版。

  而随着满清朝廷对于舆论钳制的不得不放手,中国人办的报纸也慢慢多了起来。

  其实这还要归功于太平天国,也可以说太平天国之后,东南汉人团练武装全面崛起,满清朝廷对东南已经丧失全面掌控,不得已向地方武装放权。1

  交出舆论权,还算是满清能接受的选项之一,总比人事权、财政权和军权都交出去要好。

  然而随着满清的进一步衰落,清廷中枢迟早会失去对东南沿海的掌控,东南互保就是最佳体现。

  其实东南团练武装的崛起可以说是间接促成了后世那个革命国家的诞生。

  袁项城穿越之前听说过一个理论,太平天国祸乱东南,清廷无力剿灭只能让各省地主大办团练。

  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湖南人异军突起,作战凶猛,灭亡太平天国的同时,湘军上下也把打仗获取来的钱财珠宝一车车的拉回家乡。7

  家乡有钱了,自然是吃穿不愁,要进一步的进行精神上的追求。

  “仓廪足而知礼节”,下一步就是开办学堂。

  而在晚清时期,只会教四书五经的学堂早就没了市场,于是一座座新式学堂在湖南拔地而起。1

  学堂中牙牙学语的孩子们,在新式思想的教导下成长为了一个个革命的战士。

  这也是为什么民国初年,湖南人才辈出,因为人家早在父辈就打好了基础。

  这其中,在湖南长沙妙高峰的一座学院内,更是孕育了一个伟人。

  可以说绞灭太平天国,救了封建王朝的湘军,却为埋葬封建旧中国的火焰中添了一把大干柴。

  只能说一饮一啄,皆有天定。

  谁都没有想到,谁都没有想到,被我们寄予厚望的封建制度,最终终结在了一个维护封建制度最凶猛的湘军的后代身上。3

  答应我,喜欢清朝的请划走。8

  太平天国对中国的意义远不止魔改圣经那般简单,更是让沿海的中国人接触到了西方思想。1

  原来中国人也能运用西方思想,原来四书五经也打不过天父圣经。

  虽说天平天国败了,但其震撼东南百姓之程度,远不是平乱之后满清朝廷加了几个恩科能弥补的。1

  而在东南百姓像海绵一样想要汲取西方思想的时候,报纸无疑为宣扬西方思想提供了最佳的载体。

  不过千百年来的忠君爱国思想,一时半会也扭转不过来,虽然平日里的报纸时不时的介绍些法兰西、德意志、英吉利的大儒之思想。

  但中法激战正酣之时,上海租界内的报纸上几乎每次的头版头条都是战事相关,累计进行了数百万字的战事相关报道及评论。

  自1883年12月至1885年6月,申报不仅每天刊发中法战事讯息,还发表了300余篇有关战事的社论,除了申报,《字林沪报》也在此时异军突起。

  如此高频率的社论发布,可见民间,尤其东南舆论对中法战争的参与程度之深。

  中法战争初期,无论申报还是字林沪报都以主战为导向,其中还大多都寄希望于满清朝廷取胜,扬威吐气。

  而袁项城想要撕下满清的面具,最好的办法就是戳破这些人的幻想。

  让他们知道满清能活到现在只是侥幸,早在太平天国时期就该亡了。

  但又不能让清廷输的太惨,若是直接输成甲午之后那样,袁项城便无法获得一个安稳发育的大后方。1

  眼下他要做的,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同时,稍稍在历史的支流中投放一颗石子,改变一下部分水流的走向,虽然最终还是会奔向大海。

  但泛起的涟漪,除了袁项城,谁能抚平?

  满清败,项城胜,这是袁项城成神之路的第二步。2

  第二日傍晚,袁项城歇了一天终于将身体歇了过来,正想着去兵部述职应到,耳旁却传来一阵呼喊声。

  “袁大人,袁大人!”街口一个小厮冲着袁项城喊道。

  待其跑到跟前,袁项城才有功夫细细打量眼前这人。

  穿着个不知道什么毛做成的坎肩,里面套一个棉衣,脑袋上顶个瓜皮帽,长的白白净净。

  “你便是袁项城、袁大人是吗?”小厮气喘吁吁的喊道。

  “正是在下, 不知阁下是...”袁项城疑惑道。

  “袁大人,我家王爷邀你明日你过府一叙。”原来是王府下人,终于理顺了气,还递给袁项城一个名帖。

  袁项城看着名帖上的“礼亲王府”四个大字,百思不得其解。

  礼亲王世铎......我认识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