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搞这个公道会呢?我们必须把穷人的生活和社会地位提上来,将受苦受难的穷人先一步组织起来,给予公道。……”杜国义向下面六百多兄弟解释道。
“我们成立这个团的目的就是给老百姓主张公道,解除困难!”1
“无论何种政治,非公道不可。公道实为人群生存基础。”
“ 目的就是 集中人力,强化政治基础,用以制裁坏人,抗击沙俄”。
“我们每个连都要有公道委员会,每个村都要有公道会!”
杜国义建立这个这个组织的目标很明确:一是主持社会公道正义,改善民生;二是将行政进一步伸入基层,加强社会控制,抵抗沙俄和清廷;三是武装民众,汲取资源。
“这个是公道团的旗帜!”杜国义摆摆手,杜振东扛着一面旗帜站在土台子上。
杜国义设计的公道会的会旗是,红底并且有黄色有交叉的步枪和铁锄图,四角分别是蓝色的四个字“主持公道”。
杜国义目光炯炯地望着下面,“现在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重新登记。就是将我们每个人的姓名,年纪,籍贯,哦,也就是老家在哪儿,还有家庭情况,家里还有谁,以及自己有什么特长等东西,统统记下来。然后每个想加入公道会的人会给大家发一个会章!这件事由李先生负责。”
李先生就是李东人,一个月前差点让杜立三打死的阴阳先生。
上个月杜立三给他被杀头的父亲杜宝增建立新莹地,找来一位风水先生。这位风水先生是浑河东辽阳界的人,就是这位李东人。李素知杜立三凶恶,在野地里找穴位时,心慌手颤,左指右划,按不准罗盘针,搞了将近一天,也没找出正穴。杜立三勃然大怒,掏出手枪要毙他,后经许多人说合,得免一死。
这两天又被杜国义强拉过来,给自己当文书。
“我们建立这个公道会具体先从哪里开始呢?第一团结村中的好人,一起来主张公道,谁强横霸道,在村里不支差,不摊款,村里制裁他,教他遵从村旁边的办法,如制裁不下去,报告三界沟,我们来惩办他。不许村里边有一个仗势凌人不公道的人,也不许村里边有一件不合理的事。第二清除坏人,村里边谁游手好闲,爱吃懒做,勾通沙俄,把谁清除了。最好是按邻按闾的检点,自己检点自己邻里边的人,谁通沙俄,同邻的人一定能知道,如大东居村,在八十户人家里有十四家坏人,平均五家管一家,一定能把他管住,村里没人帮上他闹,他想算老账也找不见个空隙。第三组织成自卫队,实行自卫,他如果要硬干,村中人集合起来,和他动武,他是少数,我们是多数,他一定不敢闹,这样村里的人谁也受不了沙俄的害,都能在家里过安生日子 。”
杜国义继续给下面的兄弟们解释这个公道会的作用。
目前杜国义在青麻坎方圆几十公里的乡村,可是拥有征收赋税,以及拉人入伙的“合法权力”,他现在调动以自己范围内的乡长、村长一级的官吏,绰绰有余。
至于这些乡长、村长是不是真心配合杜国义自己的事业,无所谓,杜国义给匪众们的说法是:“我们下面这些村长是旧的,而且有些是听清廷的,······但这没有关系。我们所需要他的,只是利用它来召集全村群众来开会,宣布成立主持公道会。”
先解决量的问题,再说质的问题。
在自己的地盘建立这些,杜国义是有信心的,因为现在实际情况就是自己势同割据,虽然很小。
现在杜国义的思路,就是先仿照前世某组织照葫芦画瓢,搞一个“主持公道会“,用“公道会”巩固自己目前这几十公里的根据地,首先是强化自己地盘下面的村级组织机构。
“兄弟们,我们第一步为了实现对青麻坎周围农村政权的绝对控制,在机构上,从三界沟到各个村都要建立公道会,我们都可吸收全村各阶层积极分子参加。”
“三爷,您说的我有点明白了,但是我们怎么向周围发展我们的公道会?”
“这个就需要我们加强训练,我们第一步就是吞并周围的绺子,或者消灭掉向栾老七这样的汉奸!勾结俄国人的汉奸!”杜国义厉声说道。
“ 我们能从其他地方的乡绅或者保安队手中夺权,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我们必须击败或者吞并周围的乡绅武装力量;二是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抗俄,现在老百姓内心都是抗俄的,这是我们的旗帜问题,在这个下面,我们在夺权后为军队征集给养、逮捕审讯汉奸才能更光明正大,更合法。因此,我们必须将建立公道会与抗击沙俄结合起来!”
他现在定位很明确的就是,抗俄是面子,吞并其他马匪保安队并发展公道会是里子!
当然现在想要发展“主持公道会”,就只能先在自己这几十公里内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员和团队问题,此时杜国义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主观的力量远不能满足需要”,即会员、军队人数太少。
队伍人数不够,学习前世某组织自下而上发动群众不就行了,难吗?难!
杜国义发现真没这么简单。
沙俄在的东北进攻犹如一道铁犁,所过之处,清廷的县一级政权纷纷瓦解,但乡、村政权大都保留了下来。
不过因为近两年多,清廷和沙俄都没有管理乡村政权的建设,现在乡村政权基本由土匪/保安队/乡绅们占领,当然杜国义知道如果没有人做工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日俄战争后,清廷在日本手上接过东北主权后,慢慢又开始在这些地区建立有效的统治。
与其让其他马匪和乡绅接管政权,不如自己建立公道团接管政权。
当然如果把能把这些马匪和听话的乡绅们都整合改造成公道会的政权,岂不比自己招募人员建立政权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当然这个问题还需要实际调研一下?
……
当太阳又一次洒满人间的时候,杜国义看着床上的温香暖玉,心中感慨万千,当下走出卧室,在书房中写了一首诗词:人生本就匆匆间,何必做那英雄汉,半生戎马揽河山。
不过,不做那英雄汉,怎么会有这么多女人。
杜国义自嘲一笑,然后换了一身座山雕一样的风格的服饰,开始招呼仔子们和新招来的私人文书李东人,开始下乡调研。
接下来的一个月杜国义都在忙,在杜国义每周都五天都对自己这点团队培训和训练,日常工作就是,把军训只是掰碎揉烂,每天教一点,军姿、队列、四面转、齐步、正步、坐蹲跑、三姿匍匐……慢工出细活。
每周最后两天他便调研政权的基本情况,经过一个多月的忙碌,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了一份《辽阳基层政权分析与公道会发展思路》,相比县以上宏观政权,他认为公道会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了微观的村级政权上。
这个战略,说白了也是结合东北的实际情况,另外一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县城经营得再好,很难守住。而且县城等大城市,清廷和老毛子都非常关注,相反,农村的绺子(马匪)和保安队更好解决,把农村建成战斗堡垒,可以更好地壮大自己,威慑敌人。1
基于对当地民众的阶层分析和对底层群众性格的深刻分析——对政治冷漠,对政权畏服,杜国义在分析报告中决定采取,利用武力吞并基层旧政权的权威,然后开始自上而下的动员群众。
摧毁乡村旧秩序,建立乡村新政权,并不能让根据地坚不可摧。真正能使根据地坚不可摧的是拥有强大基层动员能力,能够调动一切资源为更大事业服务。
现在最关键最要命的就是,杜国义手下,大部分人都是文盲,没有任何行政经验,在地方上缺乏广泛的声望,即使现在被他任命在青麻坎周围的村子里当村长,也无法使政务正常运作,最终还是得依靠地主乡绅。
他现在不得不重新评估地主乡绅的价值。
根据杜国义近一个月在自己势力内调研的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显示,抗俄这个带有民族主义的事情上,读书的乡绅抗俄态度最明确,地主其次,贫农第三,最后才是富农、中农。
与他之前脑海中的固有印象相反:在抗俄问题上,并不是越穷抗俄态度越坚决,越富越具有妥协性。原因在于,地主乡绅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往往比普通农民更具有民族意识,抗俄积极性更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