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独阅读首页 > 这些圣女未免过于强力 > 圣女,圣女和圣女 > 第八章 圣女,决定多管闲事
第八章 圣女,决定多管闲事
作者:拟态 数字:2552 吐槽:2 更新日期:2025-04-28 12:24:19

  当天色渐渐昏暗下来的时候,在府中等候的吴三桂终于等到了老爹回来。面对自己一回来就着急问李自成回话,而一点都不关心自己在大顺军营中遇到了什么的儿子,吴襄莫名就感到了一阵厌烦。

  说句实话,上过战场的吴襄没少见过死人,只不过士兵和家仆在他眼里不算人,战场上死掉的同僚是运气不好,士大夫被王法处置了是得罪了皇帝,所以他心里都不会产生什么同情心。但是今天看着唐通的死,他觉得心里特别的难受。

  还有比唐通更令人难堪的死法吗?虽然李自成只是简单的绞死了他,并且都没有侮辱他的尸体,但是李自成宣判他的罪状不是背叛了自己,而是背叛了中国,应当为中国百姓所唾弃,是中国之叛徒。简单的说,这样的罪状已经不是在肉体上消灭唐通,而是在社会关系上彻底消灭唐通了。

  过去他们投大顺也好,投大清也好,至少还能用“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句话为自己辩解。但是现在李自成这么一搞,投靠外族比背叛皇帝本人还要罪不可恕了,一想到自家的处境,吴襄就感到了不寒而栗。

  背叛皇帝不算什么,因为没有那个皇帝是长生不死的,所以等到皇帝死了终究还是能够获得世人之同情的。但是背叛中国这样的概念要是被传播开去,吴家到时岂不是和秦桧一样的待遇了,哪怕改朝换代都不能翻身了。

  因此,今天对于唐通的死,他心中特别感到了同情。结果回来遇到的却是对自己感受毫不关心的吴三桂,吴襄心里充满了一种莫名的愤怒。不过看了看周边对吴三桂毕恭毕敬的家丁们,他还是忍耐着怒火简单的和儿子说道:“永昌皇帝说,他信不过你。既然你不肯把山海关交出来,那么为了表明你没有投靠北朝,也当不让北兵进驻山海关。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北兵若攻打山海关,大顺军愿意为我军之后盾。又或者,你也可以欺骗北兵过九门口和大顺军作战,待到北兵疲惫不堪时再出兵助他。不管你做到了那一条,他的承诺都是有效果的。

  就是这些,今日甚是疲倦,我先去休息了,无事就不要来烦我了。”

  “孩儿送父亲。”吴三桂抱拳在吴襄身后行礼道,当他直起身子时才发觉父亲已经旁若无人的远去了,他不由有些诧异的说道:“我爹这是怎么了?我记得他前天从闯贼那里回来时,都没有这么沮丧啊。今天他在闯贼那里碰壁了?”

  一个护送吴襄去闯营的家丁站了出来,对着吴三桂回道:“老总兵过去的时候,正好赶上了李自成下令绞死唐通总兵,卑职看着处刑时老总兵似乎颇为伤心。”

  吴三桂心中回想了一下,有些记不起唐通和自家的交往经过了,于是他不在意的摇了摇头说道:“罢了,且让父亲休养几天。其他人退下吧,心水你跟我去书房,说说你在闯营中看到了什么。”

  刚刚站出来回话的家丁答应了一声,便跟着吴三桂向着书房走去,这位和吴三桂年纪差不多的,其实是吴三桂的心腹胡心水。

  吴三桂初领军时,在父亲和舅舅的资助下,挑选了一些年少勇健的将士作为自己的部署,并分为左右两营。以游击胡心水为左营统领,夏龙山为右营统领,并和两人结拜为兄弟。也正是靠着这一班底,在崇祯将吴襄下狱后,他还是能够稳住了父亲的部下,最终让崇祯不得不提升他接替了父亲的总兵之位。

  夏龙山长于治军领兵,而胡心水能治庶务,都是吴三桂身边不可或缺之心腹。此次他请父亲去闯营查探李自成心意,其实还是不大放心,因此就又让胡心水乔装为家丁跟在了父亲身边。

  吴三桂带着胡心水来到自己书房时,书房中已有人在了。吴三桂看了一眼并不觉得惊讶,在他书房内如此随意进出的只有一位,就是他年少时结交的好友方光琛,前辽东巡抚方一藻子,现在是他最信任的谋士,也是他劝说吴三桂不要投降大顺,向北朝借兵复明。

  吴三桂同方光琛两人互相招呼了一声,便一起坐下听胡心水讲述在闯营中的所见所闻。听完之后,吴三桂就向方光琛问道:“廷献,你怎么看这闯贼?”

  方光琛皱了皱眉头说道:“李贼放下登基大典气势汹汹而来,按照道理应当立即发起进攻才是。现在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周边的粮食也几乎被运进了山海关,李贼想要从600多里外的通州运粮过来,支持十余万大军,一日耗费的粮食就要数千石,拖下去必然是有利于我,而不利于彼。李贼也是打老了仗的人,怎么会犯下如此不智的错误?”

  吴三桂则看到的是另一面,“听心水说闯营的状况,看起来闯贼士气倒也高昂,军纪也比我军要好,若是出城野战,恐怕我军是没什么胜算的。但是闯贼营中并没有看到什么大炮,只有一些寻常的攻城器械,若是贼来攻我,则我军又多了几分胜算。莫不是,李自成想要诱我出城?”

  方光琛顺着吴三桂的思路考虑了一下,拿着折扇敲击着左手的手掌说道:“长伯你这么想倒也有理,若是寻常交战,我军身后还有大明以为依靠,诸将就算怯于强敌,也能勉力守城,大凌河、锦州都是被围困了数月才投降的。

  但是今日大明已亡,我军坐守孤城,李贼则已陷落京师,北方尽归其所有,李贼若败不过退去重新集结兵马而来,而我军若败就是死无葬身之地。若不是有长伯你强兵镇压于内,外有北兵来援之消息,诸军未必就有死守之心。

  只是,北兵若是迟迟不至,城中军民的恐慌还是会慢慢滋生的。再加上,李贼前日为烈皇发丧,太子亲自在阵前致祭,我军大义已然不存。李贼虽然顿兵不攻,可是城中军民的恐惧并没有减少,我担心这样下去,恐怕城中迟早会出现想要向李贼投诚的人。”

  吴三桂沉吟了许久,点头认同道:“是啊,关键还是在于北兵。北兵若是到了,城中的军心、民心也就安定下来了。若是北兵迟迟不至,他们恐怕就会觉得我在欺骗他们了。”

  事实上两人都避开了一个重点,就是吴三桂毕竟不是祖大寿,他没有这个声望和资历让这些关宁军跟着他死守关城。祖大寿能够坚守大凌河和锦州,直到粮尽才不得不投降,靠的是祖家在辽东军中长期维持的声望,而吴三桂有的不过是崇祯皇帝给的一句评语,“孝子必然是忠臣”。

  他背弃了崇祯皇帝没有去救援北京,已经让这句话掉了许多成色,而太子在城外设祭,他又不肯冒险出城拜祭,可以说他身上“孝子忠臣”的光环已经是荡然无存。眼下大家也就是指望着,他口中的北兵能够前来救援,这才服从于他。

  真要是北兵不来,说不定大家就要恨他入骨,想要吃他的肉了。毕竟之前大家已经决定归降大顺,做新朝之臣了。要不是他听了北京的消息,在方光琛的劝说下想要搏一搏,又怎么会把众人陷入这样的危局。能为他卖命的也就吴家和祖家的3000家丁,其他人可没得他多少好处。

  想到这里,吴三桂也不得不正视自己眼下所面临的危局,向着好友兼幕僚问道:“那么我们如今该怎么办?李自成的承诺是真心的吗?北朝这边又该如何去应对?”

  方光琛当即说道:“无论李贼眼下是否真心,长伯你降而复叛,恐怕已经被李贼记恨上了。今日李贼绞死唐通,何尝不是给你一个警告。

  更何况,李贼许诺的王爵和地盘,都要打完了这一仗才能兑现。李贼若是打败了北兵,长伯你难道还敢要求李贼兑现承诺不成?反过来,北兵要是打败了李贼,他的承诺还值得什么?”

  吴三桂连连点头称是,并问道:“我们真要迎北兵入关?”1

  方光琛却又摇头说道:“我们是借兵复明,不是真的向北朝投降。若是先让北兵进驻山海关,岂不是引狼入室,到时这关中上下,还会有人听你的吗?”

  吴三桂也不愿意把自家性命交到别人手上,但他也担忧的说道:“北兵若是不进驻山海关,对于我军来说确实是有好处的。但是以北朝的蛮横,恐怕是不会同意我们的意见的。到时北兵若是恼羞成怒,和大顺军一起攻我,那我们可就里外不是人了。”

  方光琛一时默然,他也不知该怎么解开面前的困境了,李自成还不如一到就开战,那么他们的选择也就不多了,没必要去思考放不放北兵入城的问题了。在大顺军没有进攻的情况下,关内军民恐怕并不会支持放北兵入关,到时争执起来,城内到是要先乱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直保持沉默的胡心水忍不住建议道:“这样问题为何不推给北朝去解决,我们只要把永昌帝的要求交给九王,然后看看九王怎么办就知道,北兵究竟是真心助我,还是想要趁机占了山海关。如果北兵只是为了占据山海关,那么卑职以为倒不如考虑一下永昌帝的建议。

  我们和北朝打了这么久,关外之人都知道北兵之暴虐远胜于贼,让他们进关城,恐怕我们还是要被推到前头去同大顺军作战的。”

  吴三桂和方光琛都久久不能说话,好久,方光琛才点了点头说道:“心水这话说的有理。北朝若是进关,恐怕是不会让我们在城内坐壁上观的。”

  吴三桂咬了咬牙道:“廷献,你替我写信探探九王的意思。我是不能同贼共戴一天的,但是这城,能不让出去,还是先不让出去为好。否则,就是我为鱼肉啊…”